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在上自习 |“梦Xi笔谈”第二期| 每周一赠礼
晓南说 新专栏上线,文末送礼!不要错过!
作者/赵梦曦(心理中心专职教师)
原标题/听说学习之前都要晒下“小目标”
图/网络
听说小伙伴们最近学习热情高涨,在空间或朋友圈贴了上图后得到几个赞就学习几小时,我只能说
“ 同学,你很有胆量啊 ! ”
当然除了集赞之外,
微博微信上还有类似的各种话题:
比如
“打卡监督”,
“先找一个小目标”,
或者“立个flag”,
以前是晒自拍,秀恩爱,
现在是晒目标。
读书旅行早起,
减脂腹肌马甲线,
目标各种各样。
那么将目标说出来让全世界都听到,
或者用集赞这种刺激的方式来激励自己,
是不是就能更好地达到目标呢?
心理学家发现,
当一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完成,那么个体的行为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或者社会促进。
比如,当一个人和别人一起做同样的工作时,(如一起在波泰高速上)骑车会骑得更快,同样时间内能刷更多的四级题,吃饭也会吃得更多等等。
不仅是他人在场,电子监控同样也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
更进一步说,只要是感觉到被注视就有可能出现社会助长。
研究表明,虚拟团队,如果有他人在场且个体工作会被评价的情况下,个体在工作上的表现会较好(Aronson, Wilson & Akert, 2003)。
因为电子平台同样也营造了一种观众情境。
(例如,豆瓣打卡小组,或百词斩的微信晒,或者种子习惯的添加)
当我们把目标发到朋友圈,或者参加打卡小组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被注视的感觉,认为自己正在被监督,同时为了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得到良好的评价,我们也会为了目标而不断努力。
(注:留印象的这一过程也称印象管理,指的是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印象的过程。)
例如宝宝平时总在教室后两排活动,突然在男神老师的课堂上变成了第一排、问问题(害羞脸⁄(⁄ ⁄•⁄ω⁄•⁄ ⁄)⁄ )
但立完flag也有被打脸的时候
因为他人在场或者和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能实现社会助长,当工作难度逐渐增加,他人在场反而会形成干扰,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这种现象叫做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
比如,和小伙伴一起记忆一段新的英语材料时,一方面我们想要快速又准确的记忆,期望能够得到周边群体的尊重和赞许,但也许由于材料不熟悉或难度增加,不能够如愿记忆下来,两者之间产生差距,我们变得很紧张,也容易沮丧和挫败,此时的效率反而会降低;
解数学难题时,如果本身难度大或方法不熟练,那么在男神老师的注视下,反而可能会出错;
写论文,陌生情境中的大型演讲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公开自己的目标未必能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到目标。
那么,达到目标还要看什么呢?对,动机。
动机能激励、推动并维持人的行动,并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
动机有内外之分,比如解数学题是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本身,获得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是内部动机。如果解题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那就是外部动机在驱动。
因此,通过集赞来让自己学习的方式,或者在他人的注视下为了留下好印象而努力的方式,其实本质上都是外部动机在驱动。
外在动机同样也能让我们达到目标,获得成功。
比如朋友圈的监督和点赞在刚开始的时候的确能够激励我们上自习或刷题,但在行为过程中往往会缺少一种自主感。
试想,一个孩子为了50元钱而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如果从某一天开始50元的奖励取消的话,那他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是否也会受到影响呢?
再比如,靠点赞学习的朋友圈,如果太冷清,学习的动力想必也会大打折扣。
而受到内部动机驱动的同学可能就不会在意打不打卡,立不立flag,因为学习本身这件事就能激发他的好奇和兴趣,去挑战和探索本身就能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受到内部动机的驱动,个体的行为也会更长久。
(注: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并非绝对对立,他们之间也存在复杂的联系,本文不做深入讨论。)
所以晒不晒目标都不重要,
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就好。
参考文献:
《社会心理学》. Elliort Aronson,Timothy D.Wilson,Robin M.Akert著,侯玉波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新专栏上线!
晓南当然要送礼!
完成以下步骤即有机会拿奖:
1.在本文下方留言;
2.转发本文到朋友圈,并将截图发至后台;
(两步都要完成啊!)
留言点赞数第一名:
《如花时光:一本邂逅美好的涂色书》一本;
留言点赞数第二三名:
小可爱收纳盒一只;
留言点赞数第四五六七八名:
晓南定制版中南大风光明信片2张。
赞数统计截止时间:12月21日(周三)12:00
宝宝们开始行动吧!
今日亮相“助力晓南”团队成员:
排版:@ 一只帅比
有些喜欢?请推荐给你的小伙伴。
加入晓南?私信戳我。
END